Wednesday, October 10, 2012

十月四日:一個人的可能性--魏雋展

一個人的可能性-魏雋展

「你們對默劇的瞭解有多少?」魏雋展對台下觀眾提問。
「儘管講,這是一本刻板印象大全。我會為各位解答。」

台上台下,牆內牆外

講到默劇,我們都會想到一些基本的動作。比如摸牆壁、拉繩子、推牆壁,非科班出身的魏雋展覺得有趣,從年長的演員身上「偷學」得來這些技巧,日日磨練。直到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已經摸牆壁摸到「如火純青」(笑稱走到哪裡就可以摸到哪裡)卻忽然有一陣空虛感:然後呢?。「對我摸牆壁可以摸得很好,然後呢?對我拉繩子可以拉得很好,然後呢?我忽然覺得有點沒意義。所以劇場和默劇就是這樣嗎?」沒有老師的他心中百般困惑。走到這個關鍵的時期,他不得不問自己。為了尋找答案,他開始翻遍圖書館所有與默劇有關的書、上網查閱資料、觀看各種影片,然後他翻開了默劇史,想看看當下的自己正在默劇這條路的哪裡。「沒想到,我停在蠻早以前的時期呢。」默劇發展到後期,許多人前仆後繼地加入、將之推展到許多領域,延伸出肢體劇場、舞蹈等等,最後演變成一切與身體相關的表演,而默劇就是它的養分。



摸牆壁、拉繩子,魏雋展利用基本的動作--這些他當下僅有的技巧,串在一起,試圖去「創作」。而當創作開始,他就得問更多的問題,直到最後發現所有的問題最終都與「人」有關。「我會摸牆壁。但是什麼樣的場景需要摸牆壁?我會拉繩子,但是一個人沒事何必去拉繩子呢?」當這些元素放在一起,究竟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?在為了創作而不斷思辨、練習的過程中,他發現,古典默劇其實通往人的「原型」,因此重點不是現實中所看見的演員「一直推牆壁」,而是牆壁在此成為一個比喻或隱喻。看一個演員如何努力地推牆、如何被牆擊垮,這個牆實際上就在一個人的心裡,它可以是薛西佛斯的石頭,可以是任何東西。

觀看默劇的樂趣便是觀看人的原型,當台上演員面對著現實的牆,你是否也在面對著心中的牆呢?


訓練與想像並行,舞台就在那裡

「當我開始做『創作性』的練習,我發現:這才是對演員有用的。」

年輕時候的他總以為當演員就得拼命練身體,仰臥起坐、伏地挺身樣樣來,重訓得亂七八糟之後瘋狂劈腿拉筋,然後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讚嘆:「哇--」。練身體並不是徒勞無功,但這件事如果只是滿足虛榮心,那功力也就少了一半。不管是重訓、瑜珈、太極、武術、慢跑、游泳,這些都可以是訓練,但只是「打底」--亦即日常的基礎訓練。「而且這些訓練誰都可以做,奧運選手做得都比你好,你一輩子也比不過。」所以囉,如果想要成為演員是不可能只靠這招的。

很久以前,魏雋展跟著國光劇團的演員一同訓練演出的時候,某位朋友的魚躍前滾翻練得非常傑出,宛如海豚飛躍出海面、翻滾、完美落地。「你真的很厲害,身體也練得非常好。」他佩服說。「你身體已經練得夠好了,雋展。不用翻得像海豚也可以的。你不是奧運選手,你是演員。」朋友答。「你不是奧運選手,你是演員。」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有如天打雷劈直中內心。他才明瞭:想成為運動員的身體鍛鍊是永無止盡的,(而當你真正成為運動員,那更是永無止盡)。重點在於:身為一個演員,這些身體訓練練出來的「好」該如何拿來「表達」與人有關的事物?面對這個考驗,必須消化、必須提問、必須進入哲學性的辯證,必須安靜下來--去感覺,聽聽自己內心深處想說的話。永遠要有兩條線並行才有可能成為表演者:一為日常的身體訓練,這會考驗你的耐性和毅力;二為創造性的練習,必須刺激自己的想像力、建立一套遊戲規則去「玩」(編、導、演)。

想像在哪裡,劇場就在哪裡。

2 comments :

  1. 你好 我是雋展 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
    覺得你寫得真好 很有條理 我都忘了自己說過這麼多

    有一個地方想釐清一下 我沒有跟過國光劇團演出
    而是當年在紙風車劇團排演一齣三國改編的兒童劇 他們請了國光劇團的人來訓練 而魚躍前滾翻是同樣是當時紙風車的演員做出來的

    想澄清一下是因為 要說跟國光劇團一起演戲的話 我可是會心虛的...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球鼠小姐13/4/13 13:34

      那個晚上聽完整個充滿熱血,真的對你很佩服。所以趁著記憶力還在就匆匆寫下,感謝你的勘誤,這樣一篇文章能被講者本人讀到實在非常開心。XDD(其實還沒寫完,不過真的記不了那麼多太可惜了)

      Delete